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

粽子節

  遲到的粽子節文章,只是為了要寫粽子而已;這幾年趁閒學會了北部粽該怎麼包,難只難在炒糯米的火侯,但最想學的鹼粽,只得等過幾年再說了。

  談起我最喜歡的粽子,算三種吧,不過特色是相同的,就是單純。

  鹼粽僅用上鹼水與泡發的糯米,冰涼後是相當可口的點心,加上一點豆沙餡兒、栗蓉餡兒、棗泥餡兒、蓮蓉餡兒變化也不錯。

  湖州粽子是我高中時很重要的回憶之一,只要經過南門市場便聞那粽葉飄香,那湖州粽子,分有甜鹹兩味,依材料不同有八寶粽、雞肉粽、豆沙粽、鮮肉粽、金華火腿粽;我最喜歡那僅用新鮮豬肉浸泡好毫油,粽裡只用上肥瘦肉各一塊作為餡料,蒸熟後豬油滲入糯米中,使得糯米既帶有肉香,又是香滑嫩口,這僅是糯米與豬肉的簡單組合,卻有絕妙滋味。

  而湖州甜粽也是不錯的點心,以棗泥或豆沙泥為餡,包封前上面得要加一塊豬板油,蒸熟後那豬板油便融入其中,帶著內餡的甜味滲入糯米,好一道甜品。

  再一樣則是南部菜粽了,特別要提的是在府城沙淘宮廟埕設攤的老鄭,大樹上掛著白牌黑字寫著僅賣兩樣的菜粽跟味增湯;在強者我前女友那個偽台南人未介紹這攤之前,我一度以為圓環頂的菜粽肉粽專家是我食過最好的菜粽了。標準的菜粽就是素得可以,月桃葉包上糯米及土豆,就如此簡單;至於為什麼要用月桃葉則是因為月桃葉能健脾暖胃,健胃整腸,而菜粽本身油脂較少,怕傷胃才用上月桃葉,加上特殊的香氣點綴,因此這般用。

  小盤端上來時,與之前在其他地方吃過的菜粽明顯不同處,在於沒有撒上花生粉,一問之下方知道,真正傳統的菜粽是不用花生粉調味的;第一口吃下,立即發覺差別,一樣有著水煮糯米的順口,但比之其他家又多上一點Q 彈,這就是糯米品質的差異了。

  難怪說是吃過會上癮。只是要品嘗得趁早,早上五點開賣,據說平均九點前就會賣光打烊,為什麼呢?太多當地老主顧是丟張鈔票說:「晚點送十個到我家。」

  順便多提個關於端午的典,剛好前幾天有人問起「蚵仔煎」這在全台夜市都見得著的通俗小吃由來如何?

  這得追溯明鄭之時,國姓爺率軍登鹿耳門,先是攻下普羅民遮城(今赤崁樓),但荷蘭人囤糧死守熱蘭遮城(今安平古堡),長期抗戰,到了端午時節,按水軍之例,需以粽子祭拜屈原,但戰時物資不足,做不出粽子來,便以蕃薯粉和了豆芽菜及蚵仔蝦仁,成了種當時稱為「煎搥」的食物來取代粽子,據說這就是蚵仔煎的原形。

  蕃薯不怕落土爛,而蚵仔蝦仁都是沿海易得之物,那麼豆芽菜又是從何而來呢?這要說到明朝時期海外貿易鼎盛,特別是瓷器出口,而船上便常以綠豆芽來填充瓷器,以防貨運途中毀損,亦可給船員補充蔬菜來源,吃掉了只要丟下綠豆再澆些水,不些時候便又長出來作填充之用,亦是當時唾手可得之物。

  而南部的蚵仔煎大多還保留這項原貌,使用豆芽菜。

沒有留言: